三江源的水源来自哪里
三江源的水源来自哪里,三江源是位于中国青海省南部,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三江源的水源来自哪里的相关内容。
一亿多年前,位于南半球的印度板块与冈瓦纳板块分离后,跨越赤道,开始了向欧亚板块漂移;大约六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洋底终于碰撞在了一起。
在这场“漂洋过海来看你”的“旷古绝恋”中,大约距今四千万年前,因为两个板块的“相恋相依”、叠置挤压,青藏高原脱胎成型。
山河重塑,日月新天。当年轻的高原从古特提斯海中脱颖而出时,青藏高原的模样发生了改变……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三条汤汤巨流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海作为生命的起点?三条大河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有着怎样的关联?
青藏高原是一个至今仍在不断成长的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目前已经隆升到了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度。
青藏高原冰川广布、湖泊密集、河流纵横、湿地遍布、冻土千里,丰富的水资源让这里成为了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青海的地形总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面貌,比如说可可西里高原,平均海拔超过了4500米,海拔最低的地方甚至不超过3000米,“水往低处流”,这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现象,所以青海的大多数水注定是向东流的。
而藏北高原的海拔虽然也比较高,但是地势落差很小,大量的水资源储蓄在那里,形成了湖泊和湿地,所以,青海成为了独一无二的三江源发源地。那么,三江源的水是怎么形成的?
气候影响青藏高原乃至亚洲地区的季风是来自印度洋的印度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亚季风。因为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同,在陆地和海洋面形成了不同的气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受热后,空气被加热,不断上升,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水汽开始填补高原面空气受热上升后形成的空缺,于是就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了泵吸效应。
冰雪 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填补低气压造成的空缺时,受到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形的影响,不得不一路攀爬,攀爬的过程中因为温度降低,发生冷凝现象,于是形成了降水。很多人以为青藏高原降水稀少,其实青藏高原上季风经过的地方降水相对充沛,在主体高原面上,降水不是以雨的形式降落的,而是以雪的形式降落,久而久之形成大规模的大陆性冰川,也就是说,青藏高原大量的水资源是以冰雪的形式存在的。
山脉 因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南北挤压、碰撞的原因,在青藏高原形成了一系列高大山脉,而且青藏高原的山几乎都是东西走向的,比如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山、昆仑山、祁连山,这些山都处于一些次级地块的缝合带上。青藏高原就像是被挤皱了一样,褶皱隆起处就是一列列几乎是并列走向的高耸的山脉,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角力产生的能量实在是太惊人了,这些山脉对于青藏高原成为亚洲水塔的作用举足轻重。
冰川 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在爬升的过程中冷凝成水,落地成雪,这些雪一层层叠加就形成了冰川。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勘测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冰储量初步估计为8850立方千米,换算成水量大约是8万亿立方米,这样的储水量是惊人的。
在时间的长河中,冰川不断地叠加、融化,在重力的作用下,最终在冰舌前缘融化成水,形成了涓涓溪流。
冰川成为了降水和地表水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它固定了水,自身也在向低处蠕动和融化外流。冰川就是青藏高原江河水量的平衡器,因为有它在,青藏高原的大江大河便不会发生大规模泛滥,从而形成了一种长久的水流补给。
地下水大河源头的地下水也是湿地和冻土的重要水源。具体来说,冰川作用形成的冰水沉积物地层有着很大的空隙,它的结构就像是海绵一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水储存空间,成为大江大河的源头。
所以,高原面上丰富的地下水,也对大江大河的发育作了一定的贡献。
冻土湿地青藏高原水资源的还有另一个平衡器——冻土湿地,冻土是因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形成的。如果全球气候变暖,就会影响到冻土,冻土一旦融化,就会影响到青藏高原冻土中水的释放、储存碳的.释放、有害微生物的释放,对全球气候、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冻土是衡量生态平衡的标志,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水量平衡持续流淌的重要保障。
三江源地区不仅冻土广袤,而且湿地遍布,它们不仅为这片土地保存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成为了这片土地上大江大河泱泱东逝、永不枯竭的保证之一。
湿地 图片来源:搜狐网
因此,三江源的形成造就了青藏高原奇特景观。
长江、黄河、澜沧江都是沿着断裂带流淌的,比如说,长江是沿着金沙江断裂带流淌的,这条断裂带是羌塘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拼接的地方,在这一断裂带的高山峡谷中还流淌着一条著名的大河——通天河,它是长江的上游。
通天河谷独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在地理学上很好解释,我们知道,有断裂就有峡谷,河水在流动的时候对两侧山体产生侵蚀和下切,形成了谷大沟深的地貌。
青海境内的澜沧江是在一个次级断裂带上,也是山大沟深,水流湍急。
黄河流出扎陵湖和鄂陵湖后,本身可以一路向北走,可是受到东昆仑-阿尼玛卿雪山的阻隔,不得不掉头东南,在四川的若尔盖地区又受到了岷山的阻隔,黄河不得不转向回到了青海,来到了青海的东北部,所以形成了九曲回肠、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成了令人惊叹的“九曲黄河”。
青海独特的地质地理格局、气候和地貌形态造就了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只能在青海。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国外称湄公河)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是这三条大江的发源地。
分析如下:
1、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可做链接,三江的源头汇水区。
2、历史上,三江源雪山连绵、冰川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4、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
扩展资料
关于三江源的自然特点:
1、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5、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
6、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可做链接,三江的介绍见三江.txt三江english.doc)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K㎡,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生态特点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等35种。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斑头雁、赤麻鸭等32种。
地理位置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K㎡,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K㎡,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K㎡,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三江源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地和主体,以山地地貌为主,山脉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海拔为3335~6564米。
区内气候属青藏高原气候系统,为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表现为冷热两季交替、干湿两季分明、年温差小、日湿差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的气候特征。环境保护历史上,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令人惊醒。近几十年来,由于天灾人祸等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整个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在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
目前,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的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 s
文档为doc格式